《來自星星的你》
《繼承者們》
  韓國電視連續劇《來自星星的你》眼下正在中國紅得發紫,2013年中國內地最火爆的兩檔電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都借鑒了韓國節目模式,韓國近兩年出產的電影令中國電影人感嘆“兩岸三地合力追趕,也得花上好幾年”……這一切,都讓人想起前些年曾經很火的一個詞:“韓流”。
  新一波“韓流”來了
  2月7日,北京的初雪姍姍來遲,讓很多人喜不自禁。所有微信用戶還經歷了另一重驚喜:如果輸入“炸雞和啤酒”,手機屏幕上就會飄落雪花。這個將“初雪”和“炸雞啤酒”聯繫在一起的橋段,就來自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這部劇通過網絡播放後,目前在中國紅得發紫,僅樂視網、愛奇藝、迅雷、優酷土豆4家網站的點擊量就早已超過10億,而且每天節節攀升。淘寶網上,劇中涉及的服裝、化妝品、書等都成為爆款。據悉,男主角金秀賢的韓國經紀公司每天會接到十幾個來自中國的電話,邀請他參加各類活動,女主角全智賢已經以8位數人民幣的天價代言了中國的某化妝品。
  其實,在此之前,韓國電視劇《繼承者們》就曾在中國引起轟動,男主演李敏鎬因此被請上馬年央視春晚舞臺。不僅韓國電視劇,2013年中國內地極為火爆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和《我是歌手》,都是引進韓國節目模式後再進行本土化製作的,《爸爸去哪兒》的電影版更在馬年春節檔火得令電影人妒忌。此外,韓國2012、2013年拍攝的《奪寶聯盟》《七號房的禮物》《柏林》《恐怖直播》《雪國列車》等影片令中國電影人贊賞有加,在類型片攝製中不斷學習、模仿,韓國導演許秦豪、安兵基等已經被邀請來華,為中國執導了影片。
  上世界90年代起至本世紀中期,以韓國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和音樂為主要載體的“韓流”,曾經席卷中國,韓國文化產業向中國的大量輸出令中國人驚訝,後來因種種原因導致落潮。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認為,2012年風靡全球的“PSY鳥叔”以及2013年的《繼承者們》、2014年的《來自星星的你》兩部韓劇,“已經讓國人明顯感覺到‘韓流’重新來襲”;“李敏鎬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封為‘男神’,並登上春晚舞臺,象徵著中國主流市場對‘韓流’明星的接納與逢迎”。
  “韓流”“中興”佳作引人註目
  韓流在中國影響力重新擴大,首先因為韓國的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近年出現了一些力作。
  作為“韓流”的“先鋒軍”,韓劇在本土之外已經流行了十餘年時間。搜狐韓娛認為,其間既有過“韓劇流行度超越其他海外劇,成為年輕人新追逐潮流”的“蜜月期”,也有過“創新乏力,老套韓劇終落幕”的灰敗期。2011年底,具備獨立韓劇製作能力的數家新綜編有線電視臺開播後,韓劇的競爭從KBS、SBS和MBC構成的“三足鼎立”變成“多台混戰”,致使劇集製作數量猛增,並一舉出現超過40%收視率的國民劇《擁抱太陽的月亮》。韓劇題材多樣,手法出新,好劇連台。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理論研究部副主任譚政把近年來韓國電影佳作迭現稱為“中興”,“2012年,韓國票房前十位的影片,國產的占7部,2013年占9部;去年韓國觀影人次達2.13億,人均4.5次,世界最高水平也不過如此。中小成本影片表現非常出色,如投資僅為58億韓元(摺合人民幣約3300萬元)的《七號房的禮物》成為韓國電影史上賣座第三名,觀影人次突破千萬!”2006年至2010年,韓國電影也曾從發展的頂點下滑,連續數年票房走低,產業出現虧損。但譚政認為,近兩年來,韓國電影抓住了好萊塢缺乏像《阿凡達》《指環王》這樣能強力攻占世界市場的大片的機會,自身快速發展。同時,“題材內容更關註韓國民眾的真實生活,關註生活苦難、歷史創傷、司法不公等社會嚴肅命題,而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敘事娛樂化成為習慣。韓國電影技術也在亞洲領先,善於製造視覺奇觀,包括《大鬧天宮》在內的許多中國電影,都請了韓國團隊參與影片特效等方面的工作”。
  “韓國的電視綜藝節目水準已經大約領先我們10年,我們的主流電視綜藝節目,韓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幾乎都做過,最終他們結合藝人經紀發達的本土優勢,把藝人加入到真人秀節目中,有了目前最火爆的帶有綜藝色彩的真人秀節目。”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樂正傳媒電視節目模式工作坊首席專家張建珍說。她近年來專門研究國際電視節目模式引進及本土化策略,曾參與引進《中國夢想秀》《幸福賬單》等在中國具有知名度的節目,並曾引進韓國的《Kpop star》(該節目變身為山東衛視的《中國星力量》),還帶領韓國製作團隊和浙江衛視聯合組建團隊,製作了戶外親子真人秀節目《人生第一次》。
  範周認為,總體看來,韓國的影視劇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質量水準,“如果持續關註韓國影視作品,會深刻感受到韓國影視劇重新被國人廣泛認同、接受、追捧是一個必然結果。”他認為,韓國的影視產業始終持續上揚,積累到一定階段,便藉由某些熱點的影視作品發力,爆發出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為何韓國影視產品受中國觀眾青睞
  範周、張建珍認為,中韓文化近緣,容易產生認同感和情感依賴,“文化折扣”較少;擅長為觀眾構建理想的精神“伊甸園”,慣用“純愛”的愛情模式和“和睦友好”的家庭倫理模式以及主人公積極健康的“三觀”,為觀眾烹制“治愈系”心靈雞湯;製作精良,俊男美女、畫面、場景、服飾道具、配樂等給觀眾以極佳的審美享受,這些都是韓國影視作品對中國觀眾而言的魅力所在。
  張建珍說,韓式綜藝節目模式更強調人倫親情、家庭的溫馨,更加符合儒家文化傳統下的和諧溫情,文化上有同根性,而歐美真人秀節目,更熱衷體現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就不太合國人口味。
  韓國影視產業的發展機制相當成熟,市場在產業中的資源配置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產業製作和營銷流程很高效。此外,韓國政府多年來對文化產業進行大力度的扶持,這對韓劇的成長也非常重要。至於韓劇能夠在中國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範周認為,最重要的背景在於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文化消費已經跨越國界形成全球市場,“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使得韓國影視劇的傳播可以突破原有播放渠道的限制,不同國家地區的觀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方便快捷地收看。”
  韓國演藝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如寬鬆開放的大環境、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演員的敬業態度和“藝能感”等。張建珍認為,韓國綜藝節目和歐美一樣,有標準流程和一整套可以複製的模式,所以中國才能依靠“寶典”和飛行指導人引進他們的節目。她說,“拿來”是一個必經階段,“影視綜藝節目當然都有意識形態屬性和藝術文化屬性,但也都是大眾文化產品。引進國外的節目模式,跟引進國外生產線生產電腦和汽車等產品其實是一樣的,我們都需要經歷一個模仿、摸索、學習的過程,然後達到提高自身水平的目的。”
  “韓流”來了,我們怎麼辦
  多年前韓劇在中國泛濫,我國出於保護民族文化等原因,限制引進數量,去年的綜藝節目“限娛令”雖不針對韓國,但也會有一定影響。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咄咄逼人的“韓流”?
  範周認為,圍追堵截的管理方式應該改變,我們應該以開放的胸懷去研究、去接納、去學習。況且在互聯網社會,通過行政手段去限制“韓流”已經很困難。“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堅定製度自信,不要固步自封’,對政府管理者而言是個有益的啟發。”此外,韓國政府對韓國影視劇的大力度扶持更值得我國有關部門借鑒。韓國的《新傳播法》要求地面電視事業者必須保有80%以上國內製作的節目,對國產電視劇的播放時間設下限,而對進口電影的播放設上限,為韓國影視業的發展保駕護航。範周說,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立場上,我們不會退讓。而面對“韓流”,“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更為緊迫的是取長補短,發展好中國的文化產業,早日實現“文化強國夢”,在亞洲乃至世界掀起“華流”。
  (原標題:“韓流”卷土重來了嗎?)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81vehf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