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新社濟南10月10日電 (楊曉衛 陳倩倩)以“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有效途徑,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核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論壇10日在山東濟南舉辦。與會非遺保護專家建言,突出當地民眾的主體地位,註重保護民族精神家園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核心。
  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開門見山,“在當今時代人們對物質過於強調,而對精神需求關註不夠。”劉魁立說,在傳統節日中,我們感到非常溫暖,並且能夠充分地感覺到民族意識和向心力,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功能,非遺保護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好,這才是它根本的目的。
  作為遭遇地震後重建的典範,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澤波介紹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情況時表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整體性保護使羌族的精神家園得以有效保護,也讓羌族城區面貌建設煥然一新。”
  在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小璞看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整體性保護強調的是人與文化與環境的關係。她認為,“新型城鎮化所建設的絕不僅僅是人們生存的空間,它更是人們的文化生態空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承擔著把當地以非遺為核心的歷史積澱整體保護和延續下去的使命,文化生態保護區應該延續民族文化血脈,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區,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
  自2007年中國文化部設立第一個閩南生態文化保護區以來,中國至今已經有包括客家文化、海洋漁文化、徽州文化等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談及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李雄當日表示,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把非遺保護從單一項目保護推進到整體性保護的重要手段和舉措,是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
  李雄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是基本要求,決不能讓老街、老宅成為生活的遺址,要讓居民自發地有效地參與到傳統文化中來,相關部門不能自導自演。”
  以“非遺: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當日在濟南開幕,本屆非博會引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展區,廣博深邃的徽州文化、開放多元的客家文化、神秘古樸的大理文化、粗獷深厚的陝北文化等逐一亮相,吸引了眾多觀眾目光。(完)  (原標題:專家建言非遺整體性保護:不能讓老街老宅成為生活遺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81vehf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